一股执念,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是非常的清楚。就是在生活中肯定每天大大小小的事,多的数都数不过来。一到去讲故事的时候,大脑里面就会一片空白的。这种情况思来想去都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。明明生活大家都是一样,每天都有的。为什么拿这个标题到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时候。找起来都是非常困难的呢。这到底问题是出在哪里呢?
思来想去,反复的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后,慢慢的发现。可能是故事的思维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。或者用画画的方法来说的话,就是模仿的还不够。嗯,模仿不能完全照着一个画面去画。我刚开始就是全部是临摹。就是那种刻板的。没有动态的。后来渐渐的就看到了一些比较拓展知识的画面。比如拿着一张照片,旁边再配上一个用画笔画出来的图画。感觉思想又深入了一步。至少能够理解,这些所有的画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。而不是画家凭空想象出来的。可能是经历画画的第2个阶段吧。当生活场景生成一张图片的时候,真的让自己去画的时候。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取舍。也画不出人家的那种效果。这也是一个非常难以一时就能解决的问题。就是生活中的照片,自己怎么去选取呢?或者是进行完全自主的剪辑呢?这都是很长时间困扰画画进步的一个难题。怎么样从生活中体验出画面的感觉。
讲故事的时候嘛,也是这个样子。当你去写的时候,标题给提炼出来了。放在那里。按照非虚构的理念的话,到生活中去找。还是非常困难的。 可能是因为原来对生活的漠不关心吧。那时候一心想着怎么样写出和经典作家一样的作品。因为老师反复让读的都是一些经典。从来没有说你要写的话,要从最初一点一滴的学习。就像小学生慢慢的学习语文课本一样。教出来的都是读阅读经典,阅读经典,反复的阅读经典。所以脑子里面好像完全是填鸭式的接受。没有思考,原来写作和画画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。
也许那些经典作家都是经过无数的练习之后。都几十年过去了之后,可能才创造出来的那些经历。所以我们一开始接受了老师的填鸭式教育,全部以经典名着为模板去进行模仿。在看经典名录的时候,脑子里面也是会产生很多的想法。就是,唉呀,这些场景感觉生活中都是能够遇到的。感觉自己也能写的。也许自己的一部经典就已经快出现了。但是离开经典名着之后,脑子里面就一片空白。不管是语言上还是事件上。完全的手无缚鸡之力。或者都已经麻爪了。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。
多亏了手机能够以视频的方式呈现。要不然,真的不知道原来画画都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。模仿,然后从生活中自己去提取。当我有意识地进行自主性选择的时候。从现实生活中去提取自己需要去临摹的生活场景的时候。才知道几十年的一股执念。可把自己给害惨了。但是我想的是,哎呀,这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。能有什么样的素材和好练习?简直对这种生活中的日常嗤之以鼻。研究曹植的什么靖国之大事。
如果不是新闻或者报刊杂志这些提供的信息的话。就是方圆几十里之内的事情都不能够发现。哪里来的什么经国之大事?完全是一片生活中的小天地。所以发现了自己的渺小。书籍只是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。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这个世界。只是他并没有告诉我们。每个人的天地都是非常狭小的。应该从自己的狭小的天地去着手。像那种靖国之大事,那都是一些大人物才能干的事情,我们这些遇到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。
后来我逐渐的去想一些生活中的小事。进行冷眼的观察。发现了一些其中的端倪。
比如傻陈换岗的时候啊,经常走楼梯下去。走了没有两天。然后过道的灯灭了。因为从地面的话,如果阳光很好的话,突然间走到楼梯的阴暗处。会出现眼前一黑的感觉。现在已经有手机了。可以打开手电筒,不然的话。都得闭着眼睛在那里停个两三分钟,适应了那种黑黑的环境之后才能有前进。傻陈在心中抱怨一下。楼道里的电灯也跟着操蛋。偏偏要在这里经过的时候,反而是坏掉了。所以傻陈总是感觉有人在和他作对一样。
然后去修息的时候,有一个小小的空间,有一张凳子。坐在里面休息。傻陈刚刚走到的时候,偏偏有其他的人员在那里坐着了。然后又不能把人家给撵起来,然后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坐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