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洵(1009年5月22日—1066年5月21日),字明允,自号老泉,眉州眉山人。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并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之列。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:
1。生平经历:
早年游荡:苏洵年轻时喜好游山玩水,学习并不认真,直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。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但都名落孙山,这让他对科举制度产生了不满。
游历与沉淀:科举不顺后,苏洵游历庐山、虔州等地,增长了见识。后来他绝意于功名,在家专心读书写文,并教育苏轼、苏辙两个儿子。
声名渐起:嘉佑元年(1056年),苏洵带着苏轼、苏辙到汴京,拜见了欧阳修等文坛名人。欧阳修赞赏他的文章《衡论》《权书》《几策》,向朝廷推荐了他,苏洵从此声名大噪。嘉佑二年(1057年),苏轼、苏辙兄弟同期高中进士,“三苏”之名开始流传。
晚年为官:嘉佑五年(1060年),经韩琦推荐,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。次年,担任霸州文安县的主簿,参与修撰礼书《太常因革礼》。治平三年(1066年),《太常因革礼》编撰完成,但苏洵也在同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。
2。文学成就:
散文方面:
风格特点:苏洵擅长散文,尤其善于政论,文笔流畅雄健。他的散文论点鲜明,论据有力,语言犀利,具有雄辩的说服力。他摆脱了科举应试的功利心,主张写“胸中之言”,文章自然成文。
代表作品:《六国论》是他的经典之作,文章提出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”的观点,借古讽今,抨击了宋朝赂敌求和的政策;《管仲论》《辨奸论》等也都是他的优秀散文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