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(公元772年-公元846年),字乐天,自号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阳邑,后迁居下邽。他与李白、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,与元稹并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,是中唐时期的着名诗人。其主要经历及特点如下:
1。早年经历与才华展露:
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,五六岁开始学习作诗,九岁通晓音韵。建中三年,因战乱全家搬离新郑,先后迁往宿州、越中。贞元十六年,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,以《性习相远近赋》《玉水记方流诗》、策问五道顺利通过殿试,获第四名,赐进士及第。
贞元十四年,他到江南探望从叔和长兄,并参加宣州州府考试,获得乡贡资格。其早年的诗歌创作便展现出较高的天赋,16岁时凭借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一句名声大振。
2。为官生涯与政治作为:
直言敢谏:元和三年,白居易被封为左拾遗。在此期间,他和翰林学士李绛、崔群纷纷上书为元稹鸣冤,还劝谏制止皇帝允许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、制止皇帝加河东王锷为平章事等。尤其是在宪宗意图任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一事上,白居易面谏宪宗停止任命,言辞恳切,后又请求宪宗放弃对河北用兵,谏言数千句,多数被宪宗采纳。
地方任职:白居易曾先后担任盩厔县尉、江州司马、忠州刺史、杭苏二州刺史等职。在地方上,他积极治理,比如在忠州任上减宽刑狱和税赋并开路植树;在杭州和苏州等地任职期间治理西湖水并修建堤坝,同时开路种树以利民生。
晚年仕途:文宗即位后,拜白居易为秘书监并赐予金紫,之后被封为晋阳县男,不久他称病东归洛阳,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,后担任任河南尹、太子少傅等职,进封冯翊县开国侯。
3。文学成就与诗歌风格:
题材广泛:他的诗作题材涵盖社会生活、自然景观、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。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《卖炭翁》《观刈麦》等讽喻诗,这类诗以补察时政为目的,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百姓的同情;也有书写历史或现实题材的“感伤类”长篇叙事诗,如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,具有抒情意味,艺术成就颇高;还有表达生活见闻与内心感受的闲适诗,体现出他在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