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说瑞雪楼的生意很好,但是这十天半个月的,竟从未有人用过三楼的雅间。我倒是无所谓;毕竟我的目的已经达到,其余的经营就顺其自然吧。但是杨寡妇却时不时叹两声,说什么酒楼重新开门这好些天了,怎么老主顾一个也不上门。有一次在店里,听她又一次说起这个话题,我不禁好奇地问道,“杨大娘,你这里都有些什么老主顾?”
杨寡妇絮絮叨叨地说道,“这番禹城中的有名头的人物,谁不是三天两头来我们杨家的春雪楼品酒会友?这士大人便是来得最频繁的一个,如今却许久不见人影了。”
“士大人出去打仗了嘛!听说是去南面平乱?想来待他回番禹,若是知道这酒楼又开门了,定会来这里喝酒的。”
“但愿如此,”杨寡妇说,“不过士大人出征倒也罢了;那刘先生和孙先生原先来得这么勤,如今却也不见,还有城西的赖先生,城北叶家兄弟哎,他们都是读书人,如今看这酒楼成了说书唱戏的地方,又是这么多人,定是不愿再来了。不过如今这楼也不差他们那一份酒钱。”
这倒也是;雅俗果然很难兼容,尤其在如今这个等级分明的年代。“可惜了,”我说。
倒真是可惜;若是当初把这酒楼发展成从前那个文人墨客知识分子的聚集地,从仕族阶层那里了解情况,给他们散播谣言,会不会能更有效地指引舆论?不过也难讲;这个年头我见过的知识分子都挺骄傲顽固的,估计不好忽悠。再说现在的方法效果感觉很不错,我何必再纠结。正在我胡思乱想的,突然听见杨寡妇惊呼道,“刘先生,孙先生,你们还是来了!”
我忙抬头,就看见两个穿着不大像小市民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楼梯边上。右边那个男子快三十的样子,身材中等偏矮,面色微黑,眉毛很浓,眼神锐利,让人不免猜测他这个人性格或许像刺猬一般扎手。而右边那人,我一眼望过去就惊了——我的天,好帅的一位叔叔!他属于那种纯粹“长得好”的人;虽然已经步入中年,但仍是面如冠玉,鬓若刀裁,眉含远山,双目湖水般澄净明亮,实在是英俊过头了!他一身简单的青衣,这么背手往那一站,还半靠着楼梯扶手,却就是优雅无比。其实他长得和诸葛亮有那么一分相似,那种鹤一般的优雅也像,但是诸葛亮身周有一种责任和雄心堆出来的沉凝,而这人是真得淡泊潇洒,让人觉得他随时可以招招手,叫来一只黄鹤,然后悠哉悠哉地不知飞哪去了。不得不说,这种气质在三国这个乱世当真稀奇:这年头谁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心境?
我还在瞪着帅叔叔发呆,那边杨寡妇已经迎了上去,笑容满面地说道,“孙先生,刘先生,两位可是上楼坐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