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明朝那看似平静却暗潮涌动的朝堂之上,一场关乎国家命运与外交走向的激烈争论正如火如荼地展开。然而,彼时丰臣秀吉提出的议和条件却被悄然隐匿,并未呈递给明朝朝廷。这一秘密如同暗处的阴影,逐渐蔓延,影响着整个局势的发展。
朝堂之中,大臣们围绕着是否与日本议和这一关键问题,争得面红耳赤。一方认为议和可避免战乱,减少百姓疾苦;另一方则担忧此举会损害明朝威严,后患无穷。这场争论激烈异常,仿佛要将整个朝堂都点燃。而一直主持朝鲜事务的宋应昌,在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十二月,因这复杂局势失去了经略之职,朝鲜事务的重担转而落到了蓟辽总督顾养谦的肩上。
顾养谦得知《关白降表》已至,心中思索着这或许是一个解决朝鲜问题的契机。他即刻派人前往小西行长营中,商讨日本从朝鲜撤兵的事宜。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顾养谦又上疏附和兵部尚书石星,力主对日本进行“封贡”。他在奏疏中言辞恳切:“贡道宜定宁波,关白宜封为日本王。请择才力武臣为使,谕行长部倭尽归,与封贡如约。”他满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能为明朝、朝鲜和日本带来和平,同时也维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和周边的稳定。
为了让这一计划顺利推进,顾养谦积极奔走,甚至运动朝鲜国王遣使入明为日本请贡。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“九月,朝鲜国王李昖疏请许贡保国。上乃切责群臣阴挠封贡,追械御史郭实等,诏小西飞入朝。”此时,局势愈发复杂,小西飞入朝之时,那种扬扬得意之态尽显无遗,路过宫阙竟不下马,尽显傲慢。待众多官员集齐当面翻译沟通时,明朝提出了三个条件:一是勒令日军全部撤回东边;二是只封日本王但不允许其进贡;三是日本需立誓永不侵犯朝鲜。令人意外的是,小西飞对这些条件竟一一依从。明朝见状,当即决定向日本派遣册封使团。
“十二月,封议定,命临淮侯李宗城充正使,以都指挥杨方亨副之,同沈惟敬往日本。”消息一出,众人皆知此次使命意义重大,却不知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命运。
沈惟敬于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正月先行前往朝鲜,抵达朝鲜王京的日军军营后,与小西行长就明朝使团赴日的具体事宜展开讨论。沈惟敬心中明白,此次和谈关乎三国命运,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。他看着小西行长,语气严肃地说道:“此次使团赴日,务必确保诸事顺遂,关乎和平大计,切不可有差池。”小西行长点头应和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。当月底,小西行长返回日本向丰臣秀吉报告相关情况。丰臣秀吉听闻后,权衡利弊,下令逐步撤出釜山、金海、熊川诸城以外的日军,似乎和平的曙光就在眼前。
不久,小西行长营中诸将又与沈惟敬方面人员商讨,提出在明朝使节前往日本之时,朝鲜也当派使臣一道前往,以便共同完成议和。这本是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,然而当这一意见传至朝鲜方面时,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,激起千层浪。朝鲜君臣极力反对,他们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记忆犹新,对和谈充满了担忧与不信任。
迫不得已,沈惟敬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专门向朝鲜送去专门咨文,言辞恳切地告知朝鲜:“即将完成中、朝、日三国和平大事,希望朝鲜亦遣二三名使臣一起前往日本,‘面与关白永修盟好,早清海宇,庶三国数年之劳息眉,彼此幸甚,慎勿执迷不悟,以致迟延,耽误大事’。”他满心期望朝鲜能理解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机会,放下成见,共同促成和谈。但朝鲜在当时并未答应,局势再次陷入僵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