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明显,张经武认为李独霜经此一役已经有了足够的军中资历,作为文官的他没必要继续在军中厮混,同时也为了他的安全,选择让他返回汴京,接受即将到来的荣耀与富贵。
可是他分明记得,在相州城出发之前,张经武却是希望他多在军中历练两年,为以后出将入相打下坚实基础。
“已经迫在眉睫了?”
再联想到樊元忠的猜测,他确信,恐怕张经武也不看好自己的将来,已经在提前安排了。
从河州通判到枢密院副都承旨,再到此次绥远之战司掌情报的军中参军,他已经算是经历丰富的官场老人,完全可以预料到大宋官场以及军中即将迎来波云诡谲一般的暗潮。
他心下一横,既然如此,为扩大自身的话语权,在将来可能的风暴中站稳脚跟,以便庇护更多的人,何不做得更彻底一点?
只见他挥袖一展,铺开新的一张宣徽纸,抬手就写。
这第二封信,却是写给他在朝中人脉丰厚的座师杨宽。
信中先是证实了调令背后履历的真实性,并提供了一些细节以作佐证,防止朝中有人故意挑刺,磨减他的功劳。然后坦率地向座师询问,自己即将得到的封赏有哪些。按大宋士大夫阶层的潜规则,其中哪些可以拒绝,哪些可以接受。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可能调任何职,争取在官家下旨之前做一番最有利的选择。